全国服务热线 15801832306

建设世界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上海还要怎么做?

发布:2022-01-05 16:41,更新:2024-05-01 11:08

  “产业群有几个标准,一是规模,产业集群必须要相当的规模,千亿级以上甚至万亿级以上;二是数量。具有世界创新能力的企业数量,太少的企业构成不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三是能力,这个能力指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四是产业链的完整性。”

  对面如何定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个提问,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在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式上做出上述回答。

  而作为早入主上海张江的外资药企,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则提出,整体体系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前沿和原始的创新也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要核心。这其中就包括了学术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创新成果能够互享、互通,当地市场准入的条件和环境、监管和审批的环境,以及,医疗数据的可实现和可利用等。

  10月11日是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的日子。围绕着“共济未来 驱动新生”的主题,首届产业周将浦江两岸密集举行4天。而将上海建设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是本轮会议探讨的核心内容。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产业周开幕式活动上的介绍,“十三五”期间,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长9.9%和13.8%,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在人需要数量跃居全球第二名。

  同一时期,有1000余个新药申报临床,47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创新药国际注册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国内企业新增药品生产基建2941个,多个疾控重点疫苗实现产业化。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从生物医药的全球竞争格局来看,美国、欧洲、日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旧,并在美国波士顿-剑桥地区、美国旧金山湾区、英国伦敦、瑞士等区域形成高度集聚。而这些区域仍是当前具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中创研究案例库资料显示,美国波士顿-剑桥地区依托麻省理工、哈佛大学等教育资源及数十家制药企业,形成引领全球的BBB(Bed- Bench- Bed,即,临床-实验室-临床)研发创新模式,稳居美国生物制药产业集群TOP1;英国伦敦拥有世界的研究机构,在基因测序、再生医学、医疗器械等领域表现突出,欧洲超45%的进入临床阶段的生物药品均产生于此,产业规模达到数千亿级。

  对比欧美,国内高校生物科学科研实力依旧落后。生物医药产业链从上到下都存在被“卡脖子”的环节,如制药领域的动物细胞培养以及抗体等生物制造重要原材料,医疗器械制造领域的高分子材料等重要原材料、高端影像用传感器和光电检测及光电倍增管等关键零部件,均存在不同程度受限。

  也因此,“人才”和成为了开幕式活动中参会代表不约而同提到的一个关键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佳在开幕活动上直言称,如果没有很大的人才底盘,就可能很难打造出的产业集群。并且,他提出,“这里头的人才可能不仅仅是原始创新的人才,也包括一些产业所需要的产业工人,这个人才也是分层次、分梯队、分目的性的”。

  除了吸纳更多、更优的人才,加强合作也是行业间共同的心愿。之江生物(50.800, -0.61, -1.19%)董事长邵俊斌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应该要有合作。各家在知识、信息、人才等方面可以共享,形成信息、人才的聚集地,有助于产业快速发展。并且,他认为,当前已经出现很多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创新赛道上做同一件事的局面。基于商业大的逻辑是要实现价值,有了集群之后,“大家可以互相避开,分享成长”。

  与此同时,创新作为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词依旧备受关注。正大天晴董事长谢承润对界面新闻提及:“去年我们在世界期刊发表了250篇文章,其中140篇都是关于生命科学的,说明我们的研究力量其实很强。但是真正这140篇研究能转化成革命性的、完全发现新的靶点或者新的发现机制是没有的。所以我们缺少的是生命科学和基础科学研究真正能够转化成项目的中间过程转化。”因此他认为,加强医学转化的研究、加强临床研究等工作也十分重要。

  而在创新的标准问题上,迈威生物总裁刘大涛表示,生物医药的创新一定是一个的创新,药品应该是对所有同一类疾病是有更好的疗效和效果。因此他认为,把真正好的药做到欧美市场,是创新企业以后的方向。


联系方式

  •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
  • 电话:15801832306
  • 联系人:李杰
  • 手机:15801832306
  • QQ:921681550
  • Email:lijie_office@163.com
产品分类